11:46 下午, 22-12 月-2005

中华民族 – 俄罗斯民族,风俗习惯,婚俗,丧葬

封建农奴制时代,俄罗斯人的婚姻受社会等级门第的限制,贵族不与平民、农奴通婚。普希金与女农奴、屠格涅夫与女裁缝有过恋爱关系,而且生育过小孩,但均无意与之缔结婚约,连这两位思想先进的大作家尚且如此,何况一般贵族地主!子女婚姻由父母包办,自己没有婚姻自由。这种婚姻造成的悲剧,在俄国许多文艺作品中都有反映,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农奴命运更悲惨,他们的婚姻要由农奴主来决定,农奴主随心所欲,乱配鸳鸯,有时故意拆散相爱的男女农奴。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发展后,婚姻自主的风气逐渐流传,首先在大城市,然后传播到其他地方。但传统的婚俗影响还长期存在,一直到苏维埃时代。

革命前俄罗斯人的结婚仪式很复杂隆重,全部过程大致分成五步。

第一步是说媒,这一步的主角是媒人。十月革命前,每个村庄和地区都有职业媒婆,她们以说媒为生,都是些善观颜色、口若悬河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对周围各家未婚男女青年的情况及其家庭财产情况、家长的脾气特点了如指掌。男方家长如要娶儿媳妇,就把她找来出主意,举荐未婚妻。也有男方已看好了其家姑娘而找媒婆的,男方如不用媒婆,也可以请亲戚、教父、教母充为媒人。媒人受男方委托,到女方家庭去提亲,去的时间一般是逢单的日子(但绝不能在每月13号或星期三)的晚上。媒人进入女方住家后,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和来访目的,称自己是猎人、朝圣者、商人等等,过一会儿才花言巧语起来:“你家有只小鸽,我家有只小鹰,你家有只小貂,我家有个猎人,你家有个姑娘,我家有个小伙,咱们来结个亲。姑娘是支花,为什么耽误在家里……”经过一番说服,如女方父母同意考虑这门亲事,他们便与媒人绕桌走三圈,然后商定相亲日。媒人在女方家里还趁人不注意时偷走一把扫帚,认为这样能使婚事顺遂。事后,女方也找一个媒婆,通过她与男方家庭联系。 到了相亲日,未婚夫、其父母和媒人来到女方家中,与女方父母、未婚妻见面。男方父母和媒人先进门,未婚夫稍后进门。男方父母向女方父母提出婚姻要求,女方父母观看了待婚的男青年后让女儿也来见见面。磋商了一番,就向男方答复。如初步同意,就把男方带来的面包切成相等的两块或四块,两家人吃掉。随后,未婚夫妻进入另一房间交谈,他们或者是以前已相识或相恋,或者是这次才相识。双方家长和媒人则开始边喝酒边商谈男方须付的聘礼、女方须付的嫁妆(陪嫁)、婚期等等问题。俄罗斯人重彩礼,更重嫁妆。男方如彩礼薄,就娶不来媳妇;女方如嫁妆少,也嫁不出女儿。 第二步是订婚。男方父母和未婚夫在媒人陪同下再次来到女方家中,正式提出求婚,女方父母正式表示同意,男方父母献上面包和盐,女方家长接过并吻面包,男方送上彩礼。双方父母祝福未婚夫妇,未婚夫妇交换礼物,一般未婚夫送给对方的是订婚戒指、首饰、化妆品,有的还在匣子里装一根短鞭,它象征未来丈夫的权力;未婚妻送的则是亲手制作的围巾、手套、刺绣的烟荷包等等。接着,女方父母宴请男方父母和在场的亲友,少不得唱歌、跳舞热闹一番。订婚以后,双方不得悔婚。未婚妻自此可摆脱家务,集中精力为自己缝制新衣,她的母亲、亲戚朋友也来帮忙。 第三步是婚前活动。婚礼前夕或当天早晨,新娘把女友们邀来举行“哭嫁”仪式,她解开发辫,把发带分赠给女友,大家一起边哭泣边唱悲切的出嫁歌曲,歌词叙述女子出嫁后的种种不幸。由这种歌曲产生了“俄国哭诉诗体”,其中有一首这样描写新娘婚后的生活: 啊呀,水是那么凉,又是那么黄,

他们打发我这姑娘去挑水,

我光着两只脚,没有鞋穿,

我赤身露体,没有衣衫……

有的地方未婚夫也要与接近的小伙子们聚会话别,表示自己今后再不能象以前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未婚夫妇还要进行婚前的沐浴净身,洗个蒸气浴(用水泼在烧红的大石块上,产生蒸汽,浴者躺在架上5―10分钟,用桦树枝打身。俄罗斯人爱洗这种澡),结婚时还要交换桦树浴帚。

婚前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送嫁妆,新娘家如富裕,嫁妆多,车队也就长,通常是五辆马车。第一辆载神像、茶炊、一个捧着茶叶和方糖的男孩。第二辆载新娘教母,捧着瓷器和银盐碟。第三辆载厚薄被各2床,大小枕头各2对,床单床罩各5条,床帷2条,鹅毛褥子1个,新娘衣服什物若干。第四辆载家具地毯。第五辆车载新娘的姨母和抱着一只母火鸡的媒婆。嫁妆车队抵达男方住宅后,新郎母亲或已婚的大姐出来迎接,接过清单,清点物品,把东西送入新房,由女方媒婆和新娘姨母进新房铺新婚床。

结婚典礼前,男女双方就须邀请亲友,有些地方还要由新娘身穿结婚礼服亲自邀请,她对路上遇到的人要鞠一次躬,对被邀请的客人要鞠三次躬。一般说来,请的客人是很多的。 有些地方还有用桶装新人的仪式,即在婚礼前夕或清晨男女两家分别举行仪式把新郎、新娘装到发面桶里,用腊烛烧几根他或她的头发,然后用皮袄把桶盖上,过一阵子再把他们放出。这一仪式在白俄罗斯人中最盛行,在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中稍少。

第四步是正式婚礼,在男方家举行。当天早晨,女方媒婆、伴娘、女友为新娘换上结婚礼服(白纱做的)、梳装打扮,戴上基奇加帽(已婚女子才戴的),唱着哭嫁歌。这时,新郎、男傧相、媒人和男方的至亲好友则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坐上四辆用彩带、鲜花、树枝装饰起来的马车到女方家来迎亲。女方亲友故意紧闭大门,手持扫帚、擀面杖等武器在门旁严阵以待,不让进去,于是男方迎亲人就赶紧陪着笑脸,逗着乐子,央求放行。男槟相端着酒盅,里面放着硬币,“贿赂”对方,女方亲友则喊道:“钱太少,我们不卖新娘”,男方就添钱。女方还拿出新娘用过的物品拍卖,男方须以钱买下或以礼品换取。在时女方还故意让一个打扮得怪模怪样的老太婆或小姑娘前来冒充未婚妻,迎亲的人就喊:“我们不是来娶她的,快让真的新娘出来!”经过一番逗趣哄闹,迎亲的人总算进入新娘室内。男傧相向女方家族恭恭敬敬地敬酒三杯,然后把一条手帕塞到新郎手里,把他领到坐在圣像下的身穿结婚礼服戴着面纱的新娘眼前,让新娘握住手帕另一端,让两人坐在一起,新娘父母为他们祝福。大家简单地吃些酒菜,然后新娘、伴娘、女方媒婆就随迎亲车队到新郎家(新娘父母须稍后才去)。宾客们在新郎家门口迎接他们,往一对新人身上洒麦粒,表示祝愿他们过上富裕的日子。新郎父母在门口为他们祝福,把他们接进屋坐片刻,马上又把他们送到教堂,在神甫主持下举行宗教结婚仪式。神甫给新婚夫妇戴上婚冠,询问双方是否愿意与对方结婚,让双方交换结婚戒指,亲吻,把新娘的一只手拉给新郎握住。有的地方还要新娘在教堂里跪下用前额去碰新郎的靴子。教堂婚礼后,新郎家举行盛大婚宴,宾主开怀畅饮,高歌狂舞。只要客人们喊一声“苦啊!”,新婚夫妇就须接吻。有的地方还请艺人来表演。在这热闹非凡的场面中,坐在最显著位置的一对新人却不能走动,也不能随意吃喝,北部俄罗斯人甚至只让婚礼上的新郎新娘喝粥,不让吃别的。 狂欢至深夜,由媒人和亲友把新人送入洞房坐到婚床上,开始闹洞房。有的这时举行脱鞋仪式,由新娘给新郎脱鞋。高尔基在《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这部小说中这样描写男方女亲戚嘱咐新郎:

“等会娜塔莉娅进来以后,就会跪下给你脱靴予。你呢,不要让她脱。……她请求三次,你都不要理地,可是到第四次,你就答应吧。那时她会吻你三次,你就把这两个钱给她,说赏给你,我的奴隶,我的命运!……然后你脱掉衣服,躺下,用背对着她,可是她会求你:‘留我过夜吧!’你呢,一声不响,等到她第三次求你,才对她伸出手去……”

闹罢洞房,众人退出,把一对新人锁在屋里,而有些人守在门外聆听屋内动静。次日晨,新娘的母亲向新郎家族和未散的宾客出示新娘于新婚之夜染了血迹的内衣,证明自己的女儿婚前贞洁无疵。

第五步是婚后礼节。婚后第二天,男女两家继续欢宴宾客。新夫妇要到女方家去,岳母请女婿吃的头道菜是煎蛋,吃后女婿把一枚硬币投入盛着红葡萄酒的高脚杯里,把杯子送给岳母,表示承认新娘的贞洁。男方婚宴一般举行两天,也有多达5天或更多天的。新夫妇婚后须拜访亲友。

丧葬

十月革命前,俄罗斯人家中如不幸有人快要病亡,亲属们就会请神甫来对病人施圣餐礼、圣油礼(额上涂油)和临终祈祷,能说话的病人还要做临终忏悔。人们盼望他死后灵魂洁净无暇,升入天国。农村中还把濒临死亡的人抬到干草上,往他(她)手中塞支腊烛。如病人长时挣扎,咽不下最后一口气,迷信中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是病人身上有不洁的精灵附身,它要把魔法转到别身上,这时人们就拆下房梁上马头形木雕饰物,或者在墙上挖个洞,让灵魂快飞出去。 往外抬遗体时,要使死人的脚在前面。许多地区还要求把遗体从后门或窗户抬出去。事后,与遗体接触过的东西都须扔掉,人死时住的房间要彻底清扫,死者衣服被褥要放到鸡舍去,原来放在屋里的水要倒掉并换上新水。

下葬前,有的遗体按死者生前要求,要在教堂圣像旁停放几天。死者都用棺木土葬,棺木中放上面包、盐及其他食物,有的还放伏特加酒、钱、装好烟的烟斗、干活的工具等等。除自杀凶杀死者外,一般均葬于教会墓地。送葬的人们穿黑衣,戴黑纱,唱着悼歌,跟着灵车,来到墓地。神甫口诵经文,往棺木中的死者身上撒些泥土,钉牢棺盖,把棺木放入墓穴,用土埋上。拉棺木的马车回去时须换马。 殡葬前后亲人悲伤哭泣是自然感情的流露,特别是丧失丈夫的妇女哭号连天,扯发搔脸,象发狂一般,这是可以理解的。19世纪前的俄罗斯人为了充分表现家人的哀伤,除自己家里的人哭号外,还雇用专门的哭丧人(妇女)哭号并唱悼歌。这些职业哭丧人都熟练地掌握了许多哭词,边哭边说,哀切绝人。

葬后,亲属要多次设宴(落葬酒)纪念亡者、酬酢亲友。时间是葬后第9天、第40天、一周年。主要食物是蜜粥(用麦粒或大米和蜂蜜或葡萄干煮成)。

俄罗斯人追悼家中亡者的次数很多:每次宗教节日,都没有忘记他们,圣诞节前一天,人们在户外点燃麻杆或麦秸燃起篝火,祈求已故亲人前来烤火。北方俄罗斯人还烧好浴室,请亡灵来沐浴。谢肉节最后一天要去扫墓。复活节后第一周是在墓地悼念亡者的日子,要在墓前供奉鸡蛋、面包、伏特加酒,亲人们自己也在墓前大吃大喝。圣三主日也是悼念亡灵的日子,人们前去扫墓,自己在墓前吃喝。更隆重的则在圣三主日节期的星期六。各家子女届时聚集在父母墓前祈祷、恸哭。然后转悲为乐大吃大喝,载歌载舞。

上述种种习俗,十月革命后几十年来已有极大改变,有的已不复存在。但圣三主日许多人还是到教堂为亡灵祈祷,还是到亲人墓前献上鲜花美食,寄托哀思。